奇书网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86年:五个嫂子八个孩子要我养 > 第186章 满是自豪

第186章 满是自豪(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王武要把两个姐姐先送回矿上,再和香云一块,去刘桥香云爸妈家。

今天起的早,就怕赶路时太阳大。

到矿上时,早上8点多。

孩子们放暑假了,不过这会儿也不在家,满矿上跑着玩呢。

这年头的孩子好养活,都是散养。

两三岁会走路,就让大的带着小的到处跑着玩。

到吃饭的时候,站村口喊几嗓子,孩子们就自己跑回来吃饭了,吃完饭又跑没影了。

大人可省心了。

要不怎么总有老人说,多生几个孩子就是多添几双筷子的事呢。

那年代真是这样的。

搁后来可不行了。

尤其是城市化里,城里人互相都不认识,也就不能信任。

孩子一会儿也不能离开自己的视线。

而且路上车多,到处都是危险。

这都是小事,主要是后来孩子注重教育,在教育上的开销,那是令人难以想象的。

培养一个孩子到大学,花个几百万是常事,就全靠夫妻俩那一个月几千块的工资撑着,还得供房子赡养老人。

那压力不是老一辈的人能想象的。

这年代虽然穷,但穷的稳定,相比于后世,还真没什么压力。

而且说句扎心窝子的话,这年头对孩子不重视,为什么有些家庭,动不动就生七个八个的。

这得结合着当时的生活环境来看。

以前把孩子养成年的概率,是很低的。

尤其是小时候,医疗本身就落后,又因为穷,生了病也没钱往大医院跑,孩子没了就没了。

除此之外,淹死的、摔死的、各种意外没的,比比皆是。

要是不多生,很可能几场意外,孩子就全没了。

前世王武同村的一个人,家里八个孩子,最后养成年的就只有三个。

其中在两年的时间,同一条河里,淹死了三个。

总结来说,那年头“抗风险能力”,实在过于弱,只能通过多生多养,来抗风险。

但到后世,有些固执的老人,依然秉承着完全不适用于当代社会的思想生活,根本就不理解年轻一代的压力,就会给子女带来很深的折磨。

多说一句,在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甚至是新世纪初期,这阶段孩子被“拐卖”的人数,是最多的。

就是因为父母不在旁边看着,让孩子自己跑着玩,给了那些人可乘之机。

重活这一世,王武对哥哥们留下的八个孩子,可不会像老一辈人那样,要死要活全凭孩子自己造化。

他不仅要给孩子们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还要努力去托举孩子们。

他自己淋过雨,不会再让孩子们去淋一遍。

什么“儿孙自有儿孙福”,那不过是无能的父母,给自己找的开脱借口。

人家几辈人的资源,都集中在孩子身上,你让自己孩子光屁股去跟人家竞争,怎么去竞争?

要说社会是公平的,资源是平等的,说这话没毛病,过成什么样全凭自己造化,过不好也别有什么怨言。

可怎么可能呢。

挣钱的行业都有高门槛,没人脉没资源没学历,挤破头皮也进不去。

低门槛的行业,都他妈是别人捡剩下的,累死累活还挣不到钱,只能勉强糊口。

回到家。

三个姐姐在大姐胡秀娟家的堂屋,坐着做针线活打发时间呢,说说笑笑的聊着天。

看到王武他们回来,三个姐姐高兴坏了,赶忙放下手头的活,迎了出来。

“你们回来了。”

“香云也来了。”

“快,屋里坐着凉快去,我去给你们打水,洗把脸。”

“我给你们倒茶去。”

三个姐姐把车上的行李帮忙拿下来,招呼几人道。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