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9章 月牙(1 / 1)
主考官陈怀瑾推了推金丝眼镜,目光扫过林深局促的工装裤。这位国内顶尖的瓷器鉴定专家面前摆着放大镜、测釉仪等设备,身后大屏幕实时转播着鉴宝细节。林深咽了咽唾沫,小心翼翼展开绒布。宋代影青瓷特有的湖绿色光泽在灯光下流转,碗底隐约可见暗刻的缠枝纹。观众席传来抽气声,后排有人举起手机录像。陈怀瑾的手指突然顿住——碗沿有道月牙形缺口,像被利刃削去的叹息。“这是宋代湖田窑的影青瓷,”陈怀瑾的声音在扩音器里回荡,“但修补痕迹明显。”他用镊子夹起瓷片残片,“这处缺口是现代工具所致,而且……”老人的瞳孔骤然收缩,“釉面有做旧嫌疑。”演播厅陷入死寂。林深感觉血液冲上头顶,三个月前的记忆突然清晰起来:暴雨夜的阁楼,霉味混着檀木香,瓷碗就藏在樟木箱底的《陶说》古籍里。父亲临终前攥着他的手,喉间发出气音:“碗……别让外人碰。”“等等!”林深突然抓住陈怀瑾的手腕,全场哗然。保安快步上前,陈怀瑾却抬手示意他们退下。年轻人通红的眼眶里蓄着泪:“这是家传之物,我爷爷说过,碗底有秘密。”陈怀瑾的手指在碗底摸索,当暗刻的缠枝纹全部显现时,老人的手剧烈颤抖。大屏幕上,枝蔓间浮现出细小的篆字:“民国二十三年,护宝人林远山记。”观众席爆发出骚动,导播紧急切换广告画面。“跟我来。”陈怀瑾扯下麦克风,拉着林深冲进后台。化妆间里,老人从保险柜取出泛黄的卷宗:“七十年前,故宫文物南迁,有批瓷器在江西遇袭。其中就有一对影青瓷对碗,传言藏着南迁路线图。”林深翻开卷宗,父亲年轻时的照片掉落在地。照片里,穿长衫的青年站在景德镇窑厂前,背后窑火映红半边天。陈怀瑾指着照片角落:“你父亲是最后见过对碗的人,而你带来的……”他推过来一个密封袋,里面是半块瓷片,缺口与林深的碗严丝合缝。广告时间结束,演播厅恢复直播。林深握着重新拼好的瓷碗,手心全是冷汗。镜头拉近时,他看见碗底浮现出若隐若现的地图轮廓——鄱阳湖、庐山、牯岭镇。弹幕疯狂刷新,直播间在线人数突破百万。“据我推测,”陈怀瑾对着镜头举起瓷碗,“这对碗记录的不是文物南迁路线,而是转移国宝的秘密地点。”他调出卫星地图,瓷碗上的标记正对着牯岭镇某处断崖。观众席前排,几个戴鸭舌帽的男人突然起身离场。深夜,林深独自回到祖宅。月光透过阁楼破窗,照在满地狼藉上——有人翻遍了每个角落。他摸出藏在砖缝里的日记本,父亲的字迹在月光下狰狞如血:“他们追来了,对碗不能合璧……”手机在这时震动,陌生号码发来彩信:陈怀瑾倒在鉴宝节目组停车场,身旁散落着破碎的瓷片。林深的手指悬在拨号键上,窗外传来引擎轰鸣。他抓起手电筒冲向后山,日记本里夹着的老照片被风掀起——年轻的林远山站在断崖边,怀里抱着两只一模一样的影青瓷碗。崖顶的风裹挟着松涛,林深用手电筒扫过岩壁。突然,光束定格在青苔覆盖的石刻上:“民国二十三年秋,护宝人林远山将国宝藏于……”话音未落,身后传来重物坠地声。三个黑衣人举着电击棒逼近,月光照在他们胸口的徽章上——赫然是某个境外文物走私集团的标志。“把另一半交出来。”为首的男人扯下口罩,竟是白天在观众席的鸭舌帽男,“你父亲当年私吞了对碗,害我们找了三十年。”林深后退半步,鞋跟踢到松动的石块。记忆突然闪回父亲临终前的话:“碗碎,秘密才安全。”他握紧瓷碗,用力砸向岩壁。清脆的碎裂声中,地图残片随着瓷屑飞溅,被山风卷向深渊。黑衣人怒吼着扑来,林深转身跃下旁边的灌木坡,手电筒的光在夜空中划出绝望的弧线。三个月后,《鉴宝奇珍》特别节目现场。陈怀瑾拄着拐杖走上台,大屏幕播放着考古队在牯岭镇发现的宋代窖藏画面。镜头扫过完整的影青瓷对碗时,观众席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导播突然切到观众席特写——角落的年轻人戴着鸭舌帽,露出半截手腕,那里有道月牙形的旧疤,与当年瓷碗的缺口如出一辙。
青瓷谜云(续)
考古队挖掘现场的探照灯刺破夜幕,陈怀瑾拄着拐杖站在警戒线外。三个月前摔碎的瓷碗残片在他口袋里硌得生疼,此刻大屏幕上,完整的影青瓷对碗正被小心翼翼捧出宋代窖藏——碗底的地图拼凑成完整的鄱阳湖星图。“陈老,出土文物显示这对碗是宋代‘天工窑’的秘作。”年轻研究员递来检测报告,“但奇怪的是,釉料里检测出微量现代化学物质。”老人的瞳孔骤缩,想起林深那只残碗上刻意做旧的痕迹——难道当年护宝人早有安排?观众席的鸭舌帽青年突然起身,手腕的月牙疤在聚光灯下泛着青白。他混在退场人群中,掏出手机发送加密短信。暗处的黑衣人们开始集结,停车场里,几辆黑色商务车引擎悄然启动。林深躲在灌木丛里,望远镜对准考古现场。父亲日记本里夹着的老照片被他反复摩挲,背面的钢笔字迹已模糊:“1943年冬,与恩师在牯岭镇分别,他说对碗是诱饵……”夜风卷起枯叶,他突然注意到照片背景里,恩师身后的岩壁上有道月牙形缺口。“林先生?”清冷女声惊得他转身。穿风衣的女人举着录音笔,镜片后的眼睛闪着精光,“我是《文物追踪》栏目记者沈知夏,想聊聊你父亲和这对碗的事。”她翻开笔记本,里面贴着泛黄剪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