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3章 存在标准制定的问题(1 / 2)
尽管这些日子忙得不可开交,但朱樉的头脑始终保持清醒,一点一滴地完善着实现这个“计划”的各种策略。
起初,他并非没有考虑过直接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但越是深入了解周地的实际情况,他就越放弃了这个想法,无论是齐魏还是秦韩的模式,都不适合周地。
在综合比较各国改革的优劣,并借鉴他所了解的后世的一些做法之后,他再次选择了最为熟悉的新中国的运作模式,结合周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改革,实施了比于芫、洪辰仇更为深入的“公有制和国有化”。
新中国刚刚成立时,与他现在所处的环境何其相似。
要想在百废待兴的条件下增强自己,只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只能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慢慢用血汗完成最初始的积累。
虽然一些措施在后世也曾引起争议,但其带来的成效却是举世瞩目的。
以现有的生产力水平,朱樉当然不可能完全照搬新中国逐步发展起来的那一套,但这一年的穿越经历,也让他获得了丰富的经验。
以新中国为蓝本,结合当前的综合情况,他最终确定了自己执政的框架:一个以公有制为基础,以“创造税”为财富的新周国。
纲举目张,还是有道理的。
确定了自己的模式后,朱樉的思路立刻变得开阔起来。
老聃曾问他最擅长的是什么,他也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相比之下,他超越这个时代的知识反而是次要的。
他最为突出的,还是在那生活了十几年的大发展、大分工社会中所培养的一些原本极为平常的常识:系统化、专业化、分工化、集约化。
基于此,他最终确立了自己的“四化”治国理念。
当然,要完全实现这“四化”还需经过漫长的奋斗,因此他首先需要做的是将有限的资源集中,进行更精细的行业分工,逐步完善国家的产业体系。
为了实现这一初步目标,原本分散且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已不再适用,城市化成为了不可避免的选择。
朱樉所构想的公有制与魏、齐、韩、秦等国的君主所有制截然不同。
周朝的极度衰败为他提供了更进一步的机会,废除贵族特权只是他全面公有制的第一步,他并没有在独揽大权后取而代之的意图。
同时,他也没有削弱王权以避免其干预的心理负担,他的目标是建立一个不受君主个人品质、偏好影响的专业执政团队,长期稳定地掌握国家政权。
当然,这些想法目前只能停留在他的长远规划中,甚至不能与他人分享。
目前,他仍需遵循这个时代的规则,无论是否只是形式,每一项决策都必须向天子汇报,获得批准后才能实施。
周朝的权力基础已经非常薄弱,但他的执政基础却完全建立在其上。